齒輪泵使用后的修理和不同的腐蝕現象
齒輪泵在使用后需要做哪些修理?
1、泵蓋的修理:工作平面的修理:若泵蓋工作平面磨損較小,可用手工研磨法去掉磨損痕跡,即在平臺或厚玻璃板上放少許氣門砂,然后將泵蓋放在上面進行研磨,直到磨損痕跡去掉,工作表面平整為止。當泵蓋工作平面磨損超過0.1毫米時,應采取先車削后研磨的辦法修理。
2、泵殼內腔的修理:泵殼內腔磨損后,一般采取內腔鑲套法修理,即將內腔搪大后鑲配鑄鐵或鋼襯套。鑲套后,將內腔搪。
3、主動軸襯套孔與從動軸孔磨損的修理:主動軸襯套孔磨損后,可用鉸削方法去掉磨損痕跡,然后配用加大至相應尺寸的襯套。從動軸孔磨損也以鉸削法去掉磨損痕跡,然后按鉸削后孔的實際尺寸配制從動軸。
4、潤滑油泵殼體的修理殼體裂紋的修理:殼體裂紋可用鑄508鎳銅焊條焊補。焊縫須緊密而元氣孔,與泵蓋結合面平面度誤差不大于0.05毫米。
5、閥座的修理:限壓閥有球形閥和柱塞式閥兩種。球形閥座磨損后,可將一鋼球放在閥座上,然后用金屬棒輕輕敲擊鋼球,直到球閥與閥座密合為止。如閥座磨損嚴重,可先鉸削除去磨痕,再用上法使之密合。柱塞式閥座磨損后,可放入少許氣門砂進行研磨,直到密合為止。
6、主動軸與襯套磨損后的修理:齒輪泵主動軸與襯套磨損后,其配合間隙增大,必將影響泵油量。遇此,可采用修主動軸或襯套的方法恢復其正常的配合間隙。若主動軸磨損輕微,只需壓出舊襯套后換上標準尺寸的襯套,配合間隙便可恢復到允許范圍。若主動軸與襯套磨損嚴重且配合間隙嚴重超標時,不僅要替換襯套,而且主動軸也應用鍍鉻或振動堆焊法將其直徑加大,然后再磨削到標準尺寸,恢復與襯套的配合要求。
避免齒輪泵出現不同的腐蝕現象的方法:
1、磨損腐蝕:指高速流體對金屬表面的一種沖刷腐蝕。流體沖刷磨損腐蝕不同于介質中含有固體顆粒時引起的磨蝕。齒輪泵在運行中都會產生磨損,因此我們要盡量采用不易磨損的材質,以降低其磨損腐蝕。當然,不同材料不易磨損性能也不同。采用Cr、M0含量高的金屬可防止或降低縫隙腐蝕發生。
2、應力腐蝕:應力腐蝕是指應力和腐蝕環境共同作用下引起的一種局部腐蝕。
3、晶間腐蝕:晶間腐蝕是一種局部腐蝕,主要是指不銹鋼晶粒之間析出碳化鉻的現象。晶間腐蝕對不銹鋼材料的腐蝕性很大。防止晶間腐蝕的措施是:對不銹鋼進行退火處理,或采用超低碳不銹鋼(C<0.03%)。
4、點腐蝕:點腐蝕是一種局部腐蝕。由于金屬鈍態膜的局部破壞引起金屬表面某局部區域形成半球形的凹坑,這一現象稱為點腐蝕。點腐蝕主要由Cl一引起。防止點腐蝕可采用含M0鋼(通常為2.5%Mo),并且隨著Cl一含量和溫度的上升,M0含量也應相應增加。
5、均勻腐蝕:均勻腐蝕指腐蝕性液體接觸金屬表面時,整個金屬表面發生均勻的化學腐蝕。這是腐蝕型式中較常見的型式,同時也是危害性較小的一種腐蝕型式。防止均勻腐蝕的措施是:采取適當的材料(包括非金屬),在齒輪泵設計時考慮足夠的腐蝕裕量。
6、電化學腐蝕:電化學腐蝕是指由于金屬間電極電位的差異,使得異類金屬的接觸表面形成電池,從而使陽極金屬產生腐蝕的電化學過程。防止電化學腐蝕的措施,一是采用犧牲陽極,對陰極金屬進行保護;二是泵的流道好采用相同的金屬材料。
7、縫隙腐蝕:縫隙腐蝕是一種局部腐蝕,指縫隙中充滿腐蝕性液體后,由于縫隙中含氧量下降和(或)pH值降低導致金屬鈍態膜的局部破壞而引起的腐蝕。
齒輪泵的端蓋用鑄鐵制造,出現磨損現象后,輕微的可在平板上研磨修平,磨損比較嚴重時應在平面磨床上磨削修平。修磨后的端蓋與泵體配合連接的平面接觸應不低于85%。平面度允差、端面對孔中心線的垂直度允差、兩端面的平行度允差和兩軸孔中心線的平行度允差均為O.Olmm。磨削后的表面粗糙度Ra應不大于1.25μm。
齒輪泵是依靠泵缸與嚙合齒輪間所形成的工作容積變化和移動來輸送液體或使之增壓的回轉泵。由兩個齒輪、泵體與前后蓋組成兩個封閉空間,當齒輪轉動時,齒輪脫開側的空間的體積從小變大,形成真空,將液體吸入,齒輪嚙合側的空間的體積從大變小,而將液體擠入管路中去。吸入腔與排出腔是靠兩個齒輪的嚙合線來隔開的。齒輪泵的排出入口的壓力取決于泵出入口處阻力的大小。
如果使用齒輪泵時噪音大或出入口壓力波動大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齒輪泵的排出管道阻力太大了,管道太長了;
2、齒輪泵的軸承和里面的部件磨損;
3、管道里面有空氣;
4、過濾網或是吸入的管道有堵的地方;
5、吸入的介質粘度比大;
6、產生齒封現象;
7、齒輪泵吸入液體的管道太短;
8、齒輪泵的吸上高度超過了正常規定;
9、齒輪泵的回轉部位發生了問題。